对于全年干旱、洪涝以及一些关于1883年福建大旱的话题,很多人都想了解,就让小编带各位来了解一下吧!
1、周赧王三十四年(公元前281年),漳水泛滥,淹没了这一地区。
2、周胡王四十三年(公元前272年),河水泛滥,发生洪水。
3、秦始皇十七年(公元前230年),歉收。
4、汉元年(公元前86年),冬季七月至十月有大雨。
5、汉赵二年(公元前85年),冬季七月至十月有大雨。
6、汉文丰二年,即公元前79年,发生了一场洪水。
7、汉元光荣三年(公元前41年)决口。
8、汉洪家界四年(公元前17年)大雨。
9、王莽天峰二年、十五年,邯郸以北降下数尺雨。
10.桓帝三年(157年),旱灾饥荒严重。
11、汉雍帝六年(177年),大旱。
12.237年(伟明元年)秋九月,发生大雨洪水。
13、西晋武帝五年(279年),三月、六月降冰雹,农作物受损。
14.东晋宣和五年(330年),大雨冰雹,庄稼被毁。
15、咸和八年(333年),大雨冰雹,农作物受损。
16.东晋安帝元兴元年(402年),秋季和七月发生洪水,农作物受损。
17、北齐文宪千宝七年,水淹田田。春夏之交自然会出现十年干旱。
18泰宁元年(561年),北齐武成帝赐水。
19、隋朝五年(585年)秋,发生水灾。
20、满清八年(588年),大旱,饥荒。
21、文帝二年(603年),发生水灾。
22、唐中宗元年(705年)六月发生水灾。
23、唐中宗二年(706年),冬季无雨,五月大旱,歉收。
24.中宗707年,发生大旱。
25、唐玄宗十五年(727年),洪水毁坏庄稼。
26、唐玄宗十六年(728年),大旱饥荒。
27、唐代宗六年(771年),大旱。
28、唐宪宗元和十二年(817年),洛州被水淹没,土地被夷为平地三尺。
29.文宗九年(835)春,大旱,歉收。
30、宋乾隆二年(961年),长江决口,水涌入洛州城,水深2丈。
31、宋太祖开宝二年(969年),水害秋苗。
32、宋太宗元年(988年),漳河泛滥。
33、宋永宗二年(1065年),长江流入洛州,民宅被淹。
34、宋神宗熙宁十年(1077年),洛居漳河入城,深达2丈。
35、宋新宗文丰四年(1081年),明水泛滥,毁坏城墙和军事基地。
36、宋文封七年(1084年),明州发生水灾,毁坏民田房屋。
37、宋朝济宗元年(1094年)冬,漳江泛滥。
38、定河于宋徽宗三年(1121年)十一月。
39、金章宗元年(1196年6月),漳水决堤。
40.1263年,蒙古中统四年,明州大旱。第二年又发生旱涝,人们互相残食。
41、蒙援三年(1267年)八月大旱。
43.1269年,即蒙古智元皇帝在位第五年,发生干旱。
44、元世祖九年(1272年),大雨倾盆,河水泛滥,田野建筑被毁。
45、元十四年1277年,水。
46.元朝十八年(1281年),大旱。
47.元二十二年(1285年)五月,京仁城遭遇瘟疫和干旱。
48、元二十三年(1286年)五月发生蚕瘟。
49、元二十八年(1291年)八月,大雨袭来,农作物受灾。
50、元大德元年(1297年),六月歉收。
51、元五年,发生蝗灾。
52.元大德6年(1302年)6月发生水灾。
53、元朝元年,大旱。
54、元朝三年夏天,大旱。
55、元至元四年(1311年),农作物遭雨毁。大水。
56元延佑五年七月,大旱。
57.元太正元年(1324年)7月,光平郡32郡连续下50多天大雨,造成洪水泛滥,歉收。
58元太政四年(1327年)三月,大旱,歉收。
59、元文宗元年(1328年),大旱。秋天有大雨和冰雹。
60、元元元年(1330年)七月,大风、暴雨、冰雹,农作物受损。
61、元二年至定年1342年,从春到秋无雨。饥饿的。
62.原地正十七年(1357年),夏季降雨,长江泛滥。
63、明朝洪武十年(1377年),发生水灾。
64、明永乐十三年(1415年),洪水泛滥,房屋冲毁,田地不复存在。
65、1425年,明朝仁宗洪熙元年,财源广进。
66、明宣德九年(1434年),大旱。
67、明正东三年(1438年),张水兵败。
68.明朝庆泰元年、二年(1450-1451),旱灾饥荒袭来。
69.明庆泰王7年(1456年)6月出现水。
明成化六年(1470年)发生水灾。
71.明成化王十四年(1478年)秋七月发生水灾。
72、明成化王十八年(1482年),发生水灾。
73、明成化王二十一年(1485年)大旱。
74、1489年,明洪启二年。
75、明弘治十四年(1501年),漳河泛滥。
76、明朝洪启十八年(1505年),发生水灾。
77、明正德二年(1507年),下了大雪。
78、明正德六年(1511年),漳州、漳州水患,县城被淹。
79、明正德九年(1514年),下雨冰雹。
80、明嘉靖七年(1528年)大旱。
81、明嘉靖八年(1529年),大旱。
82明嘉靖九年(1530年)秋七月十二日,洪水泛滥,城墙倒塌,农作物数千公顷受损。
83、明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大旱。
84、明嘉靖三十九年(1560年),大旱。
85、明嘉靖四十二年(1563年),秋雨大,河水泛滥,造成平地十余丈。
86、明永靖二年(1568年)秋,发生水灾。
87、明万历五年(1577年)发生水灾。
88、明朝六年(1578年),哈林下了大雨。
89、明万历十四年(1566年),夏旱大风,麦子枯萎。
90、1592年,明朝二十年。
91、明万历三十一年(1603年),张、李、泗三水齐发,决堤流过河。
92、明万历三十五年(1607年),六月连下四十天雨,平原水深数尺。
93、明万历三十七年(1609年),洪水泛滥,河水泛滥。
94、明朝六年(1626年),罗、李、张等人在6个月内全部灭亡,稻田700多公顷被毁。
95、明崇金十三年(1640年),大旱,民以食为天。
96、明朝十五年(1642年),大旱饥荒。
97、清朝顺治元年(1644年),夏旱,无麦。
98、清顺治五年(1648年)六月发生水灾。
99、清顺治十一年(1654年)夏六月,发生水灾。
100、1656年5月(清顺治十三年),大雨冰雹。
101.清康熙元年(1662年),秋天绵绵细雨。
102.清康熙四年(1665年)秋,发生水灾。
103、清康熙七年(1668年)秋,发生水灾。
104、清康熙十年(1671年)大旱。
105、清康熙十七年(1678年),春季大旱。
106清康熙十八年(1679年)秋,大雨倾盆,洛江、江水泛滥,民房毁坏。
107、清康熙二十三年(1684年),大旱。
108、清康熙二十八年(1689年),夏旱。
1091702年,清康熙四十一年,旱灾饥荒袭来。又是42年的干旱和饥荒。
110.1720年6月(清康熙五十九年),大雨倾盆,洛山、义山堤坝决口,山坡积水,房屋损毁,水漫溢。房子。
城墙。
111清雍正八年(1730年),发生水灾。
112、清乾隆四年(1739年)决口。
113、清乾隆七年(1742年),大旱。
114、清朝乾隆十八年(1752年),夏秋季节雨水较多。
115、清朝乾隆二十二年(1757年),之战发生。
116.清朝乾隆二十四年(1759年),春夏大旱,秋季大雨洪涝。
117、清朝乾隆二十六年(1761年),秋天下雨。二十七年又发生洪水。
118.清朝乾隆五十四年(1789年),旱灾饥荒袭来。
119.清朝乾隆五十七年(1792年),大旱,人们靠藤蔓、树皮充饥。
120、1794年(清乾隆五十九年),春夏大旱,秋雨来袭,全城被水淹没,全城三分之二被淹没。城市。那是一座城市,但人们却在挨饿。
121、清嘉靖六年(1801年),六月雷雨大作,洛书河泛滥。
123、1806年,清嘉靖十一年,大旱饥荒。
124、清嘉靖十六年(1811年),春夏大旱。
125、清嘉靖十八年(1813年),夏旱,秋涝,饥荒。
126、1814年,清嘉靖十九年,春旱严重,百姓食物中、树皮中。
127、清嘉靖二十二年(1817年),秋旱,农作物受损。4月23日霜冻,农作物受损,6月雷电交加。辛庄吃了一惊。
128、清嘉靖二十五年(1820年),夏季洪水泛滥,冬季大雪纷飞。
129、清道光二年(1822年),五月大雨,水溢。
130、清道光三年(1823年),秋天发生洪水,水泛滥成灾。
131、清道光六年(1826年),春旱。
132、清道光十一年(1831年),春夏大旱,冬季大雪,水井、树木都被冻裂。第十二年,即1832年5月,下了雨和冰雹,许多树木被连根拔起。
133、清道光十四年(1834年),六月大雨,河水决口,淹没了城堡三分之二,居民房屋被毁。
134、1836年至1838年,即清道光十六年至十八年,连续四年大旱,人民遭受极度饥饿。
135、1842年,清道光二十二年,大旱。
136、1845年,清道光二十五年,大旱,民不聊生。
137、清道光二十六年(1846年),发生夏旱。
138清道光二十七年(1847年),大旱饥荒袭来。
139、1848年,即清道光二十八年,发生旱灾、饥荒。
140、清咸丰二年(1852年)发生水灾。
141、清咸丰三年(1853年),农历正月二十日,天赤如血,日色昏暗,雨天大地。
142、1855年,清咸丰五年,水。
143、清咸丰九年(1859年),春旱。
144、1862年,清朝东吉元年,发生夏旱。
145、清朝同治四年(1865年),农历正月十三,雷电大作,雨雪深达数尺。夏季干旱,庄稼颗粒无收。
饥饿的。
146、清同治六年(1867年),春夏大旱。
147、清朝同治八年(1868年),大旱。1872年11月,水。
148、1874年,清同治十三年,3月21日,雨下,欢呼声落下。
149、清光绪二年(1876年),六月大雨,浦江泛滥,湿西。
150.1877年,清光绪三年,旱灾饥荒袭来。
151.1880年,清光绪六年5月10日,雨雹折树。
152、清光绪九年(1883年)7月,大雨大涨,淹没了西、北、东160多个村庄。23日,水从莲花口涌出,充满了城堡的墙壁。
153.1885年,即清光绪十一年,7月3日,莲花区浦江泛滥,淹没城墙。
154、清光绪十九年(1893年),府河流经铁果谷,流经丽江北岸。
155.清朝光绪二十年(1894年)发生水灾。
156、清光绪二十三年(1897年),发生水灾。
157、1898年,清光绪二十四年。
158、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,春夏大旱。
159、清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),发生水灾。
160、1903年,即清光绪二十九年,八月无雨。
161、1910年,清宣统二年。
162.1917年,大韩民国6年,连续大雨,河流4条。
163、大韩民国9年(1920年),从春天到秋天有8个月没有下雨。田里颗粒无收,发生了大饥荒。
164.雨季始于大韩民国十二年(1923年)夏季,初秋大雨。
165.1924年,大韩民国13年,春夏大雨,通关前23小时降雨量达600毫米,洛、伊、江、夏江泛滥。甲格、盐村、大慈决堤西堤,淹没城墙,田地被淹,房屋倒塌,其中以京广线以东地区受灾最为严重。
166.1929年,大韩民国十八年,
一、1864年到1883年有哪些大事?
1864年,吉贾。曾国荃攻克天京,太平天国灭亡,黄河兰草段崩溃。
1865年的伊楚。
1866年宾古姆。淮河水灾,影响河南、安徽、江苏等50个县,甘肃回民起义。
丁卯,1867年。台湾基隆地震引发海啸,云南、广西、海南爆发黑死病,造成9900人死亡,粘县东部被清军镇压。
1868年,戊辰。捻军起义失败。
他于1869年去世。长江中游地区发生洪水。
1870年,吉努。长江发生致命洪水。
新威,1871年。左宗棠平定陕西、甘肃还军,马化龙被杀。
伦森,1872。张秀梅被俘被杀,苗族起义失败。
1873年贵友。陕西西部、南昌地区发生大面积洪涝灾害。
1874年,贾什。日军侵台时,董植死,光绪即位。
1875年,李嗨。光绪帝即位,二臣子安、慈禧再次听政于幕后,直隶华北、华中地区遭遇大旱。
1876年,宾贾。干旱持续扩大,引发蝗灾。秋天,直隶又遭遇洪水,云南永平发生地震。
1877年定初。辽宁、支业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河北、山东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苏、四川等省旱情最严重,出现吃人现象。其中以山西、河南、山东最为重要。
1878年,伍因。北部大部分地区干旱仍在继续。1877年和1878年,超过1000万人死于史称“中宇饥荒”的灾难。
1879年己茂。陕西省旱情依然严重,甘肃武都发生强烈地震。甘肃温县、解州发生洪涝灾害,造成1.8万人溺水。
1880年,庚辰。
1881年,信巳。
1882年,壬午。神州局部地震,山东黄河决口,多人溺水。
1883年,癸未。长三角地区发生台风,汪精卫出生,海滦江堤决口,影响110多个县区,山东黄河决口,引发洪水43次。
二、万寿塔传说50个字?
因其流传数百年的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,对于闽南人民和东南亚侨胞来说,万寿塔不仅是一座航海塔,更是一种独特而深情的文化符号。这是泉州先民的勇气,是冒险精神和顽强不屈的英雄主义,是海洋文化开放、进取、勇敢的个性。
过去,泉州人多地少,生存困难,为了改变命运,很多人漂洋过海到国外谋生。明代泉州著名史学家何乔源在《景山志》中写道,中国早期人“皆有子,弃家或十余年不归,不相识而得”。他们返回。“几天之内,新婚夫妇、结婚和离婚之间没有任何区别,”他说。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海兴,他决定辞别新婚夫妇和妹妹,漂洋过海三年后回到家乡与亲人见面。三年来,嫂子和嫂子每天都登上万水塔,眺望远方,期盼亲人平安归来。转眼间,约定的归期就到了,年轻人乘船返回泉州港时,不幸遭遇大风大浪,导致船抛锚,众人丧生。可怜的嫂子仍然站在万水塔顶上日复一日地等待着,但最终她还是生病了,两人也都去世了。
为了纪念这个令人心碎的故事,后人将万寿塔称为“庆寿塔”,并希望这座栩栩如生的塔能成为海外游子回归祖国的指南塔。“在泉州从事航海、经商的人们也将万树塔视为家乡的象征。”他说,“每当中国人走出国门,每当看到万树塔的影子沉入水中,都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。”海。”“每次我含着泪水回到家,我喜欢爬进小屋,眺望远方,当我看到嫂子的塔漂浮在海面上,知道家乡快到了,我就会得到无限的幸福。”最初的嫂子传说可以追溯到14世纪和15世纪。